油画《北上》展现红二、四方面军与藏民惜别,北上征途的坚定与壮丽,寓意革命力量奔向光明。生动再现了红军指战员与甘孜藏族同胞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以及他们不畏艰险、坚定北上的壮丽征程。画面中的每一笔都蕴含着对红军战士英勇精神的崇高敬意,以及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刻缅怀。
作者简介
高泉,生于1936年,安徽蚌埠的杰出艺术家,以其深厚的油画造诣闻名于世。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董希文工作室,早年便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与对油画的深刻理解。在职业生涯中,高泉曾担任解放军画报社美术编辑、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教员及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主任,并荣获一级美术师称号,是中国美术界的重要人物。高泉的艺术创作紧密围绕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通过画笔深情讴歌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其代表作如《心潮》、《支部建在连上》、《过草地》及《北上》等,不仅技法精湛,更蕴含深厚的历史情感与民族精神。特别是《北上》这幅作品,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会师的壮丽场景为蓝本,展现了红军与藏族同胞的深厚情谊及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画面开阔而富有感染力,成为中国当代油画史上的经典之作。此外,高泉还积极参与了我国大型历史题材绘画的创作,如领导绘制了首幅半景画《卢沟桥的战斗》及全景画《攻克锦州》,为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及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高泉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其艺术成就与影响力深远,是中国当代油画艺术领域不可多得的瑰宝。
党史介绍 作品《北上》的背景设定在1936年7月,正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关键时期。红二、六军团历经艰苦卓绝的跋涉,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胜利会师,随后合编为红二方面军。面对中共中央的号召,这支英勇的队伍毅然决定从甘孜出发,踏上北上之路,旨在与中央红军及红一方面军会合,共同抗日救国。
作品赏析
在艺术手法上,高泉先生采用了抒情的笔调来描绘川北藏区的地域风光。他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将高原的壮丽、阳光的明媚、云影的变幻等自然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又以严谨的造型塑造了红军战士的行军背影,这些背影既是对红军战士们英勇形象的赞美,也是对革命精神的崇高致敬。这种抒情与严谨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使得《北上》这幅作品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北上》不仅仅是一幅油画,它是穿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历史的沧桑与艺术的辉煌。高泉先生以这幅作品,深情地致敬了那段不朽的革命岁月,将红军战士的英勇与牺牲、信念与坚持,化作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直击人心。我们不仅看到了红军战士们全副武装、勇往直前的壮丽身姿,更感受到了他们内心深处那份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与执着。高泉先生以他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技艺,将这份精神力量具象化,使之成为永恒的艺术符号。作品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红军与藏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更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如同高原上的阳光,穿透云层,照亮前方,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行。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幅描绘历史事件的画作,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勇气与牺牲的史诗。它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深刻反思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高泉先生以这幅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发扬红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北上》这幅作品的构图上,高泉先生以其独到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布局技巧,构建了一幅既宏大又细腻的历史画卷。画面以极度的开阔性作为基调,巧妙地运用远近景的对比与融合,营造出一种深远的空间感和历史的纵深感。前景中,红军指挥员与藏族同胞的惜别场景被精心布置在画面中央偏下的位置,这一温馨而深情的瞬间被无限放大,成为整幅画的情感核心。指挥员坚毅的目光与藏族老人不舍的眼神交汇,传递出深厚的军民情谊,同时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离别与挑战。这一细节丰富的近景,不仅丰富了画面的情感层次,也为整个故事奠定了情感基调。而远景中,红军队伍则如同一条蜿蜒的铁流,在雪山与草原的映衬下,向远方壮丽行进。这一远景不仅展现了红军队伍的浩荡气势和坚定决心,也与前景中的惜别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化了画面的叙事性和冲突感。同时,队伍中的旗帜、斗笠、油伞等细节元素,通过严谨的造型和精准的刻画,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历史感和时代气息。更为巧妙的是,高泉先生还巧妙地融入了冬日的阳光、高原的云影、远山的白雪等自然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为画面增添了诗意的美感,更通过其光影效果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梦幻的氛围。阳光洒在红军战士们的身上,为他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象征着革命理想的照耀和指引;而云影的变幻和白雪的覆盖,则进一步烘托了红军队伍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使得《北上》这幅作品在构图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